西湖娱乐 xihuyule 分类>>
3岁来港、10年跨境上学他们凭什么逆袭成DSE状元?西湖娱乐城- 西湖娱乐城官网- APP
西湖娱乐城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注册
2025年7月16日,香港中学文凭试DSE放榜,诞生16名状元,创下历年新高。
一位是3岁从内地来港、成长于香港教育体系的新港子女王海博,另一位则是每天跨境通学、家住深圳的跨境学童王苑廷。
两人以优异成绩与扎实素养逆袭,打破了很多内地家庭对“孩子来港读书是否适应”的顾虑。
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状元的?在香港读书,他们如何面对新的学习环境、学习节奏与文化融入的挑战?
今年,来自Band 1A传统名校中国妇女会中学的王海博,以8科5**的满分成绩,成为DSE历史上第二位“终极状元”。
这位终极学神并不是的土生土长港宝,他3岁随父母由内地移居香港,自小接受香港本地教育,成长于粤语与英语交织的校园环境。
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,母亲曾任教师。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,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自律与求知的态度。
在选科方面,王海博修读了三科核心主科(中文、英文、数学)、数学延伸部分(M2)以及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三门理科科目。
他认为,选科并不是一味追求高分,而是基于学习兴趣与自我挑战,“只有感兴趣,才愿意投入时间。”
虽然大家普遍认为香港学生离不开补习班,但王海博从未参加任何补习。他认为在香港,学校资源和老师支持已完全足够。
遇到难题时,他更多是通过向老师请教、与同学讨论的方式解决。老师对他的评价是:虚怀若谷,笃学不倦。
一直成绩优秀的他也经历过学业低谷,中一时历史科目不及格,他才意识到,单靠兴趣不足以支撑学习成果,还需要掌握分析框架与学术方法。
后来他积极参与外交知识竞赛,逐步建立起对中国历史与国家形势的系统性理解。
回顾中学阶段,王海博直言,中四升中五、中五升中六两个暑假,是他学习阶段最痛苦的时期,“刷题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”。
不过他坚持制定复习计划、合理分配精力、大量练习真题、反复整理错题,最终成功突破瓶颈。
学业之外,王海博兴趣广泛,喜爱文学阅读,尤其偏好《春江花月夜》与张爱玲的小说,欣赏其细腻笔触与情感描写。
中五那年,他曾前往伦敦参加交流团,过程中领队所分享的见闻与知识令他大为着迷,萌生出对导业的浓厚兴趣。
不过,从中四开始,他就立志从医,出分后他坚定选择投身医学。他认为香港医疗人手短缺,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目前他还没有决定将来就读港大还是中大医学院,但明确表示将留港升学,对香港医学教育充满信心,不考虑海外或内地的发展路径。
与王海博类似,以7科5**及公民科达标的成绩成为“超级状元”的王苑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生。
王苑廷出生于香港,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,但父母都是内地人,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双非港宝”。
她一直随家长定居在深圳罗湖,但父母非常重视香港教育,认为香港教育体系强调素质发展与因材施教,更契合孩子个性成长的需要。
从幼稚园开始,父母就安排她在港就读,从那时起,王苑廷每天往返于深圳与香港之间跨境上学,通勤单程约40至45分钟。
十余年来风雨无阻,累计通学时间已超过5000小时,相当于200多个整日。
很多家长担心,跨境通学会影响孩子学习与生活节奏,但王苑廷确认为这段时间是她放松与思考的时间。
“过关走路可以当做一种运动,车上也能阅读新闻、整理思绪,反而成为调节学习压力的方式。”
她分享自己在学习经济科时,通勤途中阅读时事新闻可以帮助她将理论与现实结合,“像特朗普关税政策这种话题,很能启发我对经济议题的理解”。
小学时期,她就读于东华三院马锦灿纪念小学,曾在第十届“善言巧论:全港学生口语沟通大赛”中的普通话借稿说故事项目中荣获总亚军。
中学阶段,她就读于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,自中一起加入校手球队,并随队出战多项赛事。
她在校成绩优秀,曾在2021–2022年获选香港北区优秀学生(初中组冠军),2023年中四时更以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,获得“慈恩基金会学业进步奖励计划”嘉许。
课余时间,她经常和深圳的朋友骑自行车、看电影,和很多跨境学童一样,生活与学习平衡,没有被繁重课业压垮。
虽然她没有在内地上学,但她发现内地一个班四五十人,老师很难照顾个别学生差异,香港的教学更能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个体发展,更适合自己。
面对未来,王苑廷计划留港攻读医科,投身医疗行业,期望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。
“我相信,生命的意义在于影响生命。做医生,能帮助他人,也能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大价值。”
随着越来越多内地家庭选择来港发展,“孩子能否适应香港教育体系”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。
王海博3岁来港、王苑廷自幼跨境通学,他们一个接受本地日校教育,一个每天奔波港深两地,最终都能在最具挑战性的香港DSE中夺得状元。
这说明,内地学生在香港适应问题被过度夸大了,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强,语言和文化差距并非无法克服。
他的经历也说明,越早进入本地教育体系,孩子越容易培养起与香港教育相匹配的语言能力、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。
这不仅有利于孩子适应语言环境,也能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社交圈,激发学习动力,顺利衔接香港升学体系。
香港的教育体系开放而灵活,给予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,也为背景多元的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。
香港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发展个性,DSE科目选择也更自由灵活。两位状元都选修了自己喜欢的科目,自主探索知识广度,并将兴趣转化为成果,成为状元。
孩子能不能在香港教育环境中获得成长,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自律、自我管理和内驱学习的能力。
因此,家长需要学会适度放手,从高控制的角色中退出,转为鼓励探索、支持独立、允许试错的引导型培养。
准备来港读书的家庭要从“分数思维”走向“成长思维”,从保驾护航转变为引导独立。
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,是适应香港教育体系的关键,也是实现孩子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,只要规划得当、善用教育资源、家庭支持得当,不是土生土长,孩子也能在香港教育中获得滋养。
DSE放榜2025|中國婦女會中學「終極狀元」3歲來港 棄導遊夢留港從醫
2025 DSE放榜|「終極狀元」王海博自言幸運冀社會更多關愛愛看張愛玲小說、聽迪士尼音樂
DSE放榜2025|鄧顯女狀元王苑廷棄經濟從醫 跨境學子冀以同理心服務社會